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内容改革重点考虑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1、综合性
经过几次的课程调整,按照基本知识线索,形成了具有综合性和专业性结合特点的课程结构:
设计基础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设计概论、制图基础;
广告理论课程――市场营销学、广告心理、广告策划;
广告设计理论课程――广告设计、广告策划、广告心理学、设计概论等;
广告效果表现模块――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形图像处理、商业插画等。
单项技能模块――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实务、FLASH动画、VIS系统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展示设计。
上述课程,按照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必备知识线索组织,既保证各个系列中每门专业课的内容衔接,又要求各个系列板块共同协调。
此外,我们根据广告专业的文化特点,设置院级选修课,拓展人文知识视野。
2、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对于教学内容中的基本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对于实用性较强的内容重点讲授并加强技能操作训练,使学生牢牢掌握实用性知识,并培养和提高其技术应用能力和实操技能。
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针对该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打破传统课程内容体系,把零散的课程如Photohop、CorellDRAW、Illusrator、indesign图形图像处理、插画设计整合成的含80%实践的理论加实践课程,使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与实际操作的结合。
3、灵活性
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是紧贴行业最新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淘汰过时的内容,补充新鲜的内容。广告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理论体系尚未定形,正处于不断发展中,对于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基本技能中要求中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不设置独立课程,而是融入相关的职能课中。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上,广告专业老师和行业兼职教师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评价、师资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改革措施。
广告设计专业每学期召开一次主题教研教改专题会议,针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分专题进行研究,形成教改方案。在建设期内申请立项并建设院级专业建设改革课题1项。
利用校内外仿真或真实的生产实习基地,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一线有机衔接,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下“真枪真刀”地学习和实训。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实施现场教学、讲练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产任务掌握知识、技能,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手段上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生产型设备、模拟仿真和真实的职业环境,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培训的条件。
根据企业的开发设计与生产项目,由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共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工作,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将认知学习过程、职业行动相结合,将学生的个体行动和适应外界要求相结合,在完成项目与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培养职业适应能力、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等职业素养。
每年组织““大师杯”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标志征集大赛”、“学生作品大赛”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