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导游实务》说课
录像(点击左侧图片观看)
《甘肃导游实务》说课(文本内容)
一、课程定位
随着甘肃省委、省政府将旅游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以及天水市委、市政府“旅游富市”发展战略的确定,旅游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旅游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抢抓机遇,顺应时势,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1998年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同期开设了《甘肃导游实务》专业课。2004年该门课程被列入院级重点课程,并开始启动精品课程建设,2006年获得甘肃省级精品课程称号,2010年被列入学院创建国家级精品课程计划。
本课程以服务甘肃旅游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满足学生就业与创业发展为导向,以毕业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培养重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培养体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教育模式,培养实践技能强,职业素养与人文素质高、富于创新精神,并能熟练进行甘肃导游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本课程既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也是社会各界人士每年报考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甘肃旅游景区景点资格考试中,涉及内容最多,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信息量大,地方特色非常显著,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内容不仅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类专业学生,对社会各界人士报考全国导游资格考试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课程设计理念
随着甘肃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导游服务已成为目前最热门的就业岗位,从教学团队对甘肃旅游人才发展课题研究结果来看,导游服务人才的需求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培养学生熟练进行甘肃导游服务实践能力是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
本课程将以“能力为目标,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之中,以职业岗位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推进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完善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考核标准与体系。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以导游服务技能培养为主线,按照行业典型岗位实际工作流程设计整个实践教学项目内容。课堂实训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通过任务驱动式实训或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训练,实现课堂、实训基地及真实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团队
开设课程初期仅有1名助讲,目前发展到了有副教授、讲师及特聘实习指导组成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以课程负责人闫瑜副教授为核心,以曹瑞琴、李玉林、奚刚为主讲教师,以周法天、陈红波、杜丽敏为实训教师组成的7人教学团队。
课程负责人:闫瑜副教授,双师型教师。先后主持省、市课题8项,其中有二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编教材4部,发表论文十多篇。
主讲老师:曹瑞琴讲师,中级导游,双学历、双师型教师。参编教材3部。发表论文5篇。主持、参加课题研究3项。
主讲老师:李玉林讲师,中级导游,双师型教师。参编教材1部。发表论文7篇。主持、参加课题研究7项。
主讲老师:奚刚讲师,中级导游,双师型教师。参编教材1部。主持、参加课题研究3项。
实习指导教师:周法天老师,“甘肃省十佳导游员”。
实习指导教师:陈红波老师,天水麦积山石窟研究所接待室主任,中级导游。
实习指导教师:杜丽敏老师,天水伏羲庙接待室主任,中级导游。
教学团队成员在完成教学工作之外,多年来承担了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甘肃旅游景区景点导游资格辅导、考试工作以及景区、景点导游员培训等大量的社会工作。
四、课程内容
本课程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与旅游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探讨,根据旅游及其服务行业的岗位要求,将旅游企业或行业的项目案例引入本课程。本课程以旅游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针对旅游职业岗位所需能力设计教学情境安排课程内容,总共设计了十个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各个教学情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学内容安排了大量的职业实践内容,包括虚拟场景会话,真实场景实践等,在教学中以实践(实训)学习为主,结合模拟情境,形成课堂与实践(实训)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为了配合精品课程建设,自编并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了《甘肃导游实务》、《甘肃旅游文化》等教材,供教学使用。
五、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
“多元化”教学模式:整个教学内容分为课堂理论教学、旅游景点导游实训两部分。课堂教学安排36学时、实训安排16学时,共计52学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大量视频录像讲解课程难点和要点,总结出整体框架体系。
课堂教学完成后,即进入旅游景点导游实训环节,由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首先演示,然后学生分组练习,一人讲解,他人点评,讲解技能基本掌握后,义务给游客讲解。
在课堂教学之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旅游活动,如每年举办一次全系模拟导游大赛、组织成立学生旅游社团,利用星期天、节假日,为校内各班级旅游义务导游;积极参加地方政府及旅行企业旅游促销、导游、节庆活动,营造一种“在校如在岗”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综合能力培训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课程考核分理论知识考试和导游技能考试两部分。理论知识考试采用笔试方式完成,导游技能考试采用面试方式,现场抽题,略作准备后,模拟导游讲解,时间不少于15分钟,并回答两个考官提问。两项均为合格着方为通过。
实践证明,“情景教学”和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使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
六、实训条件
近年来,本着实践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的宗旨,通过不断加大专业与企业间的合作力度,共同建立校企双赢的基础,校企联合承接技能培训、顶岗实习等任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
(一)校内实训条件
学院加大教学实训设施和环境的建设力度,先后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网络学习室,一方面依托相关的专业网站资源,登陆并下载相关的最新信息,另一方面,建立了《甘肃导游实务》课程网站,在网站内研制开发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甘肃旅游资源库、实训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授课录像、电子教材,试题库等网络学习资源,满足了本课程网络教学的需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及师生相互交流的平台。充实了电子教案、习题库、资源库等一整套专业基础资料建设。尤其是资源库,是目前甘肃省内最完整、最全面介绍甘肃旅游资源的教学数据库。
(二)校外实训环境
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提高实训效果。本专业充分利用专业办学优势,在校外建立旅游景点实习实训基地8家,主要由知名的、管理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企业组成,如甘肃天水市麦积山石窟、伏羲庙、南郭寺、玉泉观等。通过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不同类型景区(点)的导游方法与讲解要领;熟悉景区(点)的常规游览线路、讲解要点;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学生的旅游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已达到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要求。多年来,旅游专业在校生在每年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甘肃旅游景区景点导游考试中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始终名列前茅,许多毕业生成为甘肃省旅游企业单位的业务骨干或负责人。
七、特色与创新
(一)课程的特色:
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遵循“专业建设适应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的原则,充分利用学院在师资、专业、课程等教学资源及合作企业在经验、环境等社会资源,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型专业师资、合作管理教学与共建课程评价体系等内容。课程内容上以工作情境为导向,依据旅游服务行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开发课程与建设立体化教材,共同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新课程体系。如本课程配套的《甘肃导游实务》、《甘肃旅游文化》等课程改革成果,就是在学院教师及合作企业的业务骨干参与下完成的。
目前本专业与甘肃天水市麦积山石窟、伏羲庙、南郭寺、玉泉观等旅游企业合作,组成一支由本校教师、旅游企业构成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2、面向甘肃,服务西部
根据面向甘肃未来人才市场需求形势,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甘肃,服务西部。重点培养具有较好导游服务能力的旅游服务行业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创新点:
1、创新课程考核和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课程质量评价综合体系,课程质量评价由理论知识和导游技能两部分构成。考核引进旅游行业职业标准,实施理论知识考试和导游技能考试两部分。理论知识考试采用笔试方式完成,导游技能考试采用面试方式进行。
2、服务甘肃,反哺教学
近两年来,课程组紧抓天水市一年一度举办的“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的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积极参加地方政府及旅行企业旅游促销、导游、节庆等活动,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提升了团队服务社会的能力,树立了团队贡献社会的口碑。同时,在服务的过程中,团队能更敏感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积累实践经验和提升双师型素质,积累丰富的鲜活案例,反哺课堂教学,缩小教学与行业职业岗位任务的距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社会服务得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取得突出成效。
2009年,关中-天水经济区正式启动,地处关中-天水经济区前沿的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必将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